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  服务指南
巩宁城
发布人:袁正祥       来源:党政办      发布时间:2014-05-13      
          巩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毁于同治三年,计有九十二年时间。这段历史与满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从兴起到衰败大体相一致。自乾隆二十七年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后,在伊犁设将军作为新疆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下设塔尔巴哈台(塔城)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喀什)参赞大臣,从而重新统一了祖国边疆。在天山南北实行了一整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如修筑城堡、增驻军队、实行屯田,铸造货币,兴办学校等等。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欲在巴里坤与伊犁之间寻找一处,向西可以应援伊犁将军,向北可以应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向东可以弹压乌鲁木齐垦民的水草丰美,具有沃土良田的驻军地方,形成军事呼应犄角之势。同年十月乾隆皇帝传谕伊犁将军舒赫德可否在玛纳斯驻军,令其具奏。舒赫德接旨经实地调查后复旨云:“玛纳斯虽然位置适中但不产煤,不能安排过多兵员。乌鲁木齐可驻军队,粮食充足可产煤铁。该地河东无平原,惟河西福寿山(妖魔山)北,尚有依山傍水平原一处可资建城且有可险可扼。建议乌鲁木齐增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属伊犁将军统帅”。乾隆皇帝批准了舒赫德建议,于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调各营镇兵一千数百名,教之版筑,庀材则伐木于山,开冶于矿,辇载以官之车马牛,迄一年城成,赐名“巩宁”。乾隆皇帝旨云:“调凉州庄浪满兵三千员名,移驻乌鲁木齐巩宁城。索诺木策凌任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德云任领队大臣,俱受伊犁将军节制”。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又旨云:“将乌鲁木齐参赞大臣改为都统,仍属伊犁将军节制,索诺木策凌任乌鲁木齐都统”。从此,巩宁城成为乌鲁木齐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所有军政和文化机关均移驻城内。都统总揽军政大权,除管理驻防营务外,还管乌鲁木齐辖属地方事务和屯田事务。  
  清朝后期由于朝廷腐败,经济萧条,内外交困,全国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疆各族人民深受官府、王公伯克、宗教头目三重剥削与压迫。乾隆四十三年(1778)叶尔羌(今莎车)高朴玉石案涉及南疆办事大臣与伯克勾结剥削人民,涉案六十余人,处死官员四人。至道光时期腐败加速,军队已寅吃卯粮,军饷拖欠时间间隔逐渐拉大。当时新疆军饷来源陕甘,陕甘财力不足需依靠全国其他地方协助。即便筹划到一些银两也很难顺利到达关外。解送途中处处截留,以铜代银,以零充整时有发生。同治三年由军士聚众索饷开始,乌鲁木齐都统向地方民众搜刮,州役倚势苛加敛,民怨沸然,引起械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上层与上层之间争夺政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受尽苦难的新疆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组织起来掀起反清斗争的热朝。同治三年(1864)三月,库车农民首先揭竿而起,攻入城内杀死了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员和王公伯克。这一胜利使南疆各地农民积极响应,先后夺取了南八城和东四城。同年六月南山西沟一带农民占领达板城后与吐鲁番农民汇合集结于迪化城外。驻迪化城�营参将索焕章暗中组织南关回民起事并扣留派往南疆�营中的部分士兵约数百名,集结于魁星楼。同时,索焕章在提督衙门诱杀了乌鲁木齐提督业布冲额,然后里应外合一举夺取汉城包围满城。被困七十九天的满城守军弹尽粮绝无力抵抗,都统平瑞于城同归于尽。文武官员百余人,兵民万余人与城化为灰烬,从而结束了巩宁城这段历史。
巩宁城梗貌
  巩宁城建于乾隆三十七年,一年城成。耗资帑金十万有奇,粮一万二千余石。位于迪化城西八里。城周长四公里有余,面积比迪化城大一倍。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叫承曦、西门叫宜穑、南门叫轨同、北门叫枢正。各门均以满、蒙、汉、维四种文字,将名书于其端。四门均筑有瓮城,也叫月城,是城门外的屏蔽,为增强各门的防御力量而设。城垣的四角建有角楼,四门城头建有城楼,四面城垣还建有敌楼。真可谓城垣宏伟,建筑豪华,森严壁垒,权势显赫。从巩宁城向东远眺,以天山为屏,山上积雪,终年不消,十分壮观。向东南近看,红山与蜘蛛山陪衬,十分和谐。红山峭壁悬崖,形如蟾除昂首。山上有玉皇庙,为祭祀博格达山诸神之要地。从乾隆年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由都统率领官员,祭于红山之上。其祭文由礼部撰写,以皇帝名义告祭,由都统致祭。这一天,商民百姓,人挑马驮,扶老携幼,云集红山周围,热闹非常,为塞上一大盛会。蜘蛛山由平地孤起一峰,漫坡而上,山高一里。上建八腊神庙,西厢添设风神牌位。其东为文昌殿,东南两面周廊船屋开窗,远眺川泽山原,风光旖旎,尽收眼底。巩宁城南靠妖魔山,又名雅玛山,乾隆皇帝赐名福寿山。沿山向西建有龙王庙一座。山腰开渠,宛转如带,绕城西南北流。每见山顶云雾迷漫,夏必雨,冬必雪。咸丰六年四月,乌鲁木齐提督业布冲额奏报准行,在妖魔山挖矿、炼铅。经炼得银,设筹裕局分别冶炼。
  巩宁城是新疆诸路咽喉重地,是乌鲁木齐的政治、军事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乾隆三十八年,由参赞大臣改为都统。乌鲁木齐以东始改粮务司,司置郡县。改巴里坤同知为镇西府,改迪化州同知为迪化直隶州,辖乌鲁木齐以西各县。州郡各率其所属隶兵备道,道率其属隶都统。所有军政机关均移驻城内。有满营和绿营官兵,镇迪道以下所属文职官员及办事人员、学校师生、商店服务人员、粮仓、磨房等管理人员以及家属小孩等共约16000余人。巩宁城内建筑很多,鼓楼建在城的中心,都统署建在鼓楼西(包括印房、粮饷、驼马、营管四处衙署及各处办事公所);领队大臣衙署建于鼓楼南(含下属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各级衙署以及弓箭房、军械库、摆马厅、步军厅、鸟枪营厅、满、绿营兵房等等);镇迪道衙署建在鼓楼东(包括迪化州衙署、史目衙署、学正衙署、理事通判衙署等等);家眷住房一律建在鼓楼北,学校、养济院、官铺、粮仓、磨房等等多数建在这一带。各街巷口和四城门内均建有各种堆房,全城大小房间共计9550余间,其中比较豪华的算是万寿宫、大公馆和有些寺庙。这些豪华建筑大部分碧瓦朱门,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巩宁城都统总揽军政大权,除管理驻防各城营务外,还管乌鲁木齐所属地方事务及屯田事务。
  都统管辖的军营、屯田、马场、铁厂以及军台、墩塘等均分布在天山南北。五城满营,除驻本城外在奇台、吐鲁番、乌苏、巴里坤各地筑满城分驻。设领队大臣、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贴式等掌管。各城满营所设官职及人数各有不同,如本城满营,设领队大臣1员、协领6员、佐领24员、防御24员、骁骑校24员、委笔帖式2员。巴里坤与古城满营,所设官职的人数,除领队大臣外,是本城满营的三分之一。吐鲁番满营,所设官职的人数,除领队大臣外,是本城满营的六分之一。乌苏满营,所设官职及人数最少,只有领队大臣1员、笔帖式1员、委笔帖式1员。十营绿旗兵属提督分管,除驻迪化和巩宁城外,分驻昌吉、呼图壁、玛纳斯、乌苏、精河、吐鲁番、巴里坤和吉木萨等地。各营设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经制外委等官员掌管。
  巩宁城屯田,分屯于昌吉、呼图壁、玛纳斯、乌苏、精河、阜康、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巴里坤、哈密一带。据乾隆四十三年的记载:“军屯有50处,耕地152523亩,种地兵7263名。民屯有耕地278790亩,耕民9293户。民犯屯田有三处。遣犯分散在各军屯内,监督耕种。每年生产粮和征收粮,共约110000石左右。”随着耕地和耕种人数不断增加,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到乾隆五十三年,每年生产粮和征收粮,已达900000石左右,粮食生产已达到自给有余。
  巩宁城军马有三场,设在巴里坤、奇台、木垒河。按军马场章程规定,每场军马额定6000匹。到嘉庆十年,三场军马已发展到31000余匹。各场因水草不足,除将口老残废矮小之军马约7700余匹,按一、二、三、四等分别作价处理外,剩余23300匹,平均每场有军马7700余匹,各设牧兵120名分五群,每群设牧长、牧副负责放牧。由游击、都司、提镇统领。每隔三年,逐场逐群考核查验,按章程规定奖优罚劣。
  巩宁城铁厂,在城北的热水泉,现名水磨沟。其主要任务是挖矿、炼铁,打造屯田农具。乾隆五十四年,全厂有管理官员、工匠、兵丁及遣犯共有850人。其中近700人挖矿、炼铁、打造农具,约150人种地。
  巩宁城军台(递送奏折、情报、文书和官物转运)分东西两路。东至吐鲁番、西至乌苏,共有22台,计程1700里,由当地军营分段管理。巩宁城墩塘(平时了望、紧急情况发信号)以巴里坤为界,分东西两路。巴里坤以东至星星峡有110塘,归巴里坤镇标营管辖。巴里坤以西至玛纳斯有27塘,由当地军营分段管辖。每塘相距90至20里不等。
巩宁城的历史与变迁
  巩宁城始建于1772年即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废于1864年即清朝同治三年。从废至今有137年的历史。废后至今的这段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864到1911年清朝结束;从1911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1949年至今。
    巩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毁于同治三年,计有九十二年时间。这段历史与满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从兴起到衰败大体相一致。自乾隆二十七年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后,在伊犁设将军作为新疆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下设塔尔巴哈台(塔城)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喀什)参赞大臣,从而重新统一了祖国边疆。在天山南北实行了一整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如修筑城堡、增驻军队、实行屯田,铸造货币,兴办学校等等。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欲在巴里坤与伊犁之间寻找一处,向西可以应援伊犁将军,向北可以应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向东可以弹压乌鲁木齐垦民的水草丰美,具有沃土良田的驻军地方,形成军事呼应犄角之势。同年十月乾隆皇帝传谕伊犁将军舒赫德可否在玛纳斯驻军,令其具奏。舒赫德接旨经实地调查后复旨云:“玛纳斯虽然位置适中但不产煤,不能安排过多兵员。乌鲁木齐可驻军队,粮食充足可产煤铁。该地河东无平原,惟河西福寿山(妖魔山)北,尚有依山傍水平原一处可资建城且有可险可扼。建议乌鲁木齐增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属伊犁将军统帅”。乾隆皇帝批准了舒赫德建议,于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调各营镇兵一千数百名,教之版筑,庀材则伐木于山,开冶于矿,辇载以官之车马牛,迄一年城成,赐名“巩宁”。耗资帑金十万有奇,粮一万二千余石。位于迪化城西八里。城周长四公里有余。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叫承曦、西门叫宜穑、南门叫轨同、北门叫枢正。各门均以满、蒙、汉、维四种文字,将名书于其端。四门均筑有瓮城,也叫月城,是城门外的屏蔽,为增强各门的防御力量而设。城垣的四角建有角楼,四门城头建有城楼,四面城垣还建有敌楼。真可谓城垣宏伟,建筑豪华,森严壁垒,权势显赫。从巩宁城向东远眺,以天山为屏,山上积雪,终年不消,十分壮观。向东南近看,红山与蜘蛛山陪衬,十分和谐。红山峭壁悬崖,形如蟾除昂首。山上有玉皇庙,为祭祀博格达山诸神之要地。从乾隆年间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由都统率领官员,祭于红山之上。其祭文由礼部撰写,以皇帝名义告祭,由都统致祭。这一天,商民百姓,人挑马驮,扶老携幼,云集红山周围,热闹非常,为塞上一大盛会。蜘蛛山由平地孤起一峰,漫坡而上,山高一里。上建八腊神庙,西厢添设风神牌位。其东为文昌殿,东南两面周廊船屋开窗,远眺川泽山原,风光旖旎,尽收眼底。巩宁城南靠妖魔山,又名雅玛山,乾隆皇帝赐名福寿山。沿山向西建有龙王庙一座。山腰开渠,宛转如带,绕城西南北流。每见山顶云雾迷漫,夏必雨,冬必雪。咸丰六年四月,乌鲁木齐提督业布冲额奏报准行,在妖魔山挖矿、炼铅。经炼得银,设筹裕局分别冶炼。
巩宁城是新疆诸路咽喉重地,是乌鲁木齐的政治、军事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乾隆三十八年,由参赞大臣改为都统。乌鲁木齐以东始改粮务司,司置郡县。改巴里坤同知为镇西府,改迪化州同知为迪化直隶州,辖乌鲁木齐以西各县。州郡各率其所属隶兵备道,道率其属隶都统。所有军政机关均移驻城内。有满营和绿营官兵,镇迪道以下所属文职官员及办事人员、学校师生、商店服务人员、粮仓、磨房等管理人员以及家属小孩等共约16000余人。巩宁城内建筑很多,鼓楼建在城的中心,都统署建在鼓楼西(包括印房、粮饷、驼马、营管四处衙署及各处办事公所);领队大臣衙署建于鼓楼南(含下属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各级衙署以及弓箭房、军械库、摆马厅、步军厅、鸟枪营厅、满、绿营兵房等等);镇迪道衙署建在鼓楼东(包括迪化州衙署、史目衙署、学正衙署、理事通判衙署等等);家眷住房一律建在鼓楼北,学校、养济院、官铺、粮仓、磨房等等多数建在这一带。各街巷口和四城门内均建有各种堆房,全城大小房间共计9550余间,其中比较豪华的算是万寿宫、大公馆和有些寺庙。这些豪华建筑大部分碧瓦朱门,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从1864年到1911年的47年间,巩宁城废迹经历了同治10年、光绪34年、宣统3年,一直荒芜。据史料记载:同治十三年,时任乌鲁木齐都统景廉将驻巩宁城最后一任都统平瑞战死及同时殉难有姓名可考之荣庆等114员,经同治皇帝准奏,在战死之地建立一座平瑞祠堂,附以荣庆等人姓名。在此期间,虽然城内建筑被毁,而东南西北城门,西南二门的瓮城以及四周城垣仍在。城中杂草丛生,枸杞十分茂盛,且实硕味甘,胜于中卫之枸杞而驰名,年产值约二三万两。
  从1911到1949年的38年间,巩宁城废迹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国民党反动军阀统治时期,曾一度是盛世才办的简易师范学校的校址和国民党军营。在此期间,东南一带陆续开垦了少量耕地。东北城墙根、东西中轴线靠西两侧先后修建了礼堂、校舍、营房以及东南城墙根一带修有马厩、仓库等,少数为土木砖瓦结构,多数为以青砖作地基的土平房,总面积为五六万平方米。东城门两侧高2丈2尺5寸的城墙,依然耸立。西门和南门的瓮城和瓮城内房舍以及高1丈9尺5寸的西城墙,虽然年久,风吹雨淋而变矮,除几处塌陷和因通道而残缺外,其余连南北城垣在内其废迹梗貌仍存。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六军进疆后,六军军部驻巩宁城。1952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移居巩宁城,是年改编为新疆八一农学院。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新疆八一农学院有了很大的发展。1995年4月2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历年来,先后修建了礼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等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还建有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和占地6.5万平方米的附属中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巩宁城内先后成立了不少单位,如新疆农业科学院、自治区干休所、武警医院、第二运输公司、制药厂、千斤顶厂、高压开关厂、水电物资公司、地质勘探研究所、金阳小区、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以及公共汽车站、煤气站等大小10余个单位。这些单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期间,巩宁城城垣大部分被毁,除自然毁坏的原因外,绝大部分是人为破坏所致。如东城墙从武警医院向北延伸1130米,于五、六十年代拆除后,修了公路,建起了大楼和厂房,已无遗迹可寻,现连东北墙角的位置都难断定。又如北城墙拆除后,大部分地段修成了现在的克拉玛依西路。在巩宁城工作和生活了半个世纪,现已离退休的老人们都是目击者和见证人。现存的惟有南城墙和西城墙部分地段。南城墙除东南隅拆除约300米左右修建大楼外,其余约830米城垣废迹尚存,南门向外突出的瓮城遗迹,尚依然可辨。西城墙从西南角向北延伸到与西城门接近,而西城门及其瓮城均被拆除后,修建了物资采购仓库。西城门向北还有约100米左右的城垣废迹尚存。西城墙现有两段城垣废迹,全长约680米。
  巩宁城废迹是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从兴起到灭亡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又兴旺发达,跨入新世纪的历史见证。也是新疆农业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培养新疆各民族农牧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巩宁城废迹对于研究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从兴起到灭亡这段历史,有其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令人们担心的是,这仅存留的1510米城垣废迹,还能耸立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