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风采(废弃)

首页  2023新增  夕阳风采(废弃)

春华秋实 上善若水

发布日期:2015-03-18 浏览量:243

    2014年5月,百花绽放,生机勃勃,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新疆农大水利专家郭西万教授集一生心血和智慧的专著《春华秋实五十载》由新疆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部地下水资源科学论文集,长达66万字是他数十年科技生涯的总结;是为新疆水利事业奉献的硕果;是给后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给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份献礼。
  一向低调的郭西万教授,激动地把这本厚重的礼物赠送给笔者,我向他祝贺!为他点赞!他一生与生命之源的水结下不解之缘,执着地投身水利教育事业,扎根新疆这片热土;殚精竭虑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们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祖国不会忘记,新疆不会忘记。春华秋实 上善若水 辛勤筑梦五十载,将谱写在新疆科学发展史上,与中国梦同行。
―怀揣梦想到边疆―
  郭西万教授1936年11月出生于中原之地的河南洛阳市孟津县。1956年高中毕业,当年怀揣梦想,风华正茂的他,为何偏要千里迢迢来到到边远的新疆呢?对此,他感慨地说:6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那个年代面临高考的莘莘学子中许多人选择的去向不是“北上广”而是艰苦的地方和遥远的边疆。正巧当年新疆八一农学院(新农大的前身)到他家乡来招生,宣传广告上的好几个条件吸引着他:一是该校由王震将军创办,前身属军事院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二是师资力量强,中科院学部委员,知名教授涂治就是校长;三是学生待遇好,管吃管住还发8元零用钱,解决贫困生的一些困难,另外环境优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看来是个圆梦的好地方。便决心报名并被录取到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他终于带着美丽的梦想去穿越丝绸之路。当时,兰新铁路只修到张掖,后来换乘大卡车,一路颠簸,风尘扑扑到达乌鲁木齐新疆八一农学院。学校正处于建校初期,平房土路,教学设备,生活设施都较差,他对此并不气馁,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南泥湾革命传统,屯垦戍边,民族团结教育等之后,更加积极地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建校劳动中。
  在大学本科专业学习期间,郭西万日愈感受到学习水利专业。任重道远。新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利在新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大千世界,毛泽东说过:“水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使他铭记心中,坚定了献身水利事业的理想与信念。当学习进入最后的一学年时,学校为了补充师资队伍,决定选拨一批优秀学生,送到内地名校培训,再回校任教,他被选送到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1962年底学成归来,留校任教承担《地下水利用》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书育人、培养水利建设人才
  郭西万深知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他处处以好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决心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他说:我一直注意坚持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关爱学生。他能言行一致受到了同行和学生们的赞誉。他的学生、现任水利厅副厅长,总工程师的邓铭江同志评价说:“郭老师是长者又是朋友,温和亲切。教学生动幽默而又严肃认真,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教学风格一直影响着我”。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他反复精读《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资源评价》等专著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专业文献和技术刊物。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他克服家庭诸多困难,走上农业第一线,不断承担和参与许多重大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灌溉环保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的地下水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并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到现场参加实践活动,使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由于亲身实践,讲课更加生动自如,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编写了不少教材,并应全国水利水电类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全国通用的《地下水利用》第二、第三版教材的编写工作,发行第四版时被聘为主审。由于他的勤奋,并不断提高自己而成为地下水利用的学科带头人。为表彰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贡献,2000年新疆农业大学授予他首批“特聘教授的荣誉”。迄今他所培养出的一代一代的水利人才,遍布天山南北和内地许多省份,不少人获得硕士,博士或晋升为教授;有的成为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的领导、技术骨干、著名专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的期望,为此他深感欣慰。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郭西万教授的才能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使他担任过许多业务,行政和社会工作。曾任水利系地下水教研室主任;水利系副主任;新农大图书馆长;新疆水利、水电类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地下水信息网专家组顾问;现任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理事及全国“地下水”杂志编委。
探查地下水  解决用水难
  人类最早是逐水草而居,生活生产主要靠地表水,开发利用地下水使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更大。地下水必然也是干旱的新疆地区重要的水资源。郭西万为探查地下水资源,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不仅理论研究硕果累累,而且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同样成绩显著。他常年奔波在缺水地区,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沙漠旷野,从地下开采出生命之水,像乳汁般滋润着新疆的城市与村庄,大漠与草原。水光山色,股股清泉辉映着各族人民的笑脸。
  新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并非一蹴而就,而存在许多困难和误区:原来的误区是主要抓渠道引水工程和水库工程,把打井取水当作临时救急。所以地下水勘探程度低,分布数量质量不详,打井的机械也十分缺乏。万事开头难,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郭西万就和他的科研伙伴下决心结合新疆实际状况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他们背着简易行装,承大卡车,奔向吐哈盆地,用罗盘、榔头、笔记本等简单工具开始访问与测量。交通不便必须时常步行,骑毛驴,坐六根棍车,最好的机会是搭便车。历经20天辛苦才初步摸清了吐鲁番,哈密地区坎儿井的情况,写出首篇《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坎儿井现状调查》。接着去奇台青年农场调查机井的出水量,军垦战士们用人工推磨式打成机井的落后生产方式以及他们艰苦精神,使郭老师感触很深,并写出《奇台青年农场机井出水量减少的原因分析》的报告,该文曾得到从事坎儿井研究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小严教授的赞扬。
  他对地下水利用的科研和开发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在中央,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并组织技术力量协作,不断取得累累成果。例如在昌吉自流井开发应用的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等利用的报告,获1985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水源地建设技术研究》及《绿洲农田水盐动态及排水工程设计计算法》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郭西万的团队对地下水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更多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并运用先进设备和方法引用最新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方法的数学模型,提高了地下水资源计算精度,以及进行地下水位予报等科学方法。在《塔里木盆地灌溉环保工程》等,在世界银行两期贷款项目中得到应用。此外,他还组织了由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的项目组承担了第二次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新疆地下水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的任务。他们用有限的人力2年就完成了专业队伍要2―3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其成果得到水利部的肯定与赞扬。该项目2006年评为自治区勘察设计一等奖。迄今新疆各地州、专业厅局的经济规划仍沿用该成果。郭西万科研成果主要有:《新疆准葛尔盆地油田区地下水及其利用》等4部专著。发表论文共40余篇。
  更难得的是,2002年退休后年已古稀的他,依然继续着一生热爱的事业,发挥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退而不休。退休后的13年间,依旧不辞辛苦奔忙在天山南北。先后参加《克拉玛依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乌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克拉玛依应急供水工程论证》《奎屯市工业园区供水水资源可行性研究》等等项目的研究和规划。许多单位上门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使他应接不暇。他还经常参加自治区重大水利资源项目论证和指导以及饮水安全工程的评审工作。2014年他终于在有生之年把一生积累的经验提炼出来编写出版《春华秋实五十载―地下水资源科学论文集》。
上善若水 水随人意
  郭西万教授终身从事“利在当下,功在当秋“的水利事业,与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漫长岁月使自己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他在《春华秋实五十载》的论文集“后记”中表达了人生感悟说,难以忘怀抚育他成长的祖国边陲―新疆,难以忘怀党和各族人民、师长们的教诲。回首往事觉得这一辈子没有虚度年华。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你追忆往昔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过他进入暮年时,总觉得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好,也有许多事还应当做。这是他执着、谦和的体现。他的学生与同行邓铭江同志在“文集”的序言中写道:“我敬佩他谦和、执着的科学精神;敬佩他一生平和健康,持之以恒,热爱水利事业的人生态度;对不同争议总是求大同存小异,不以师长身份自居,乐于接受新观点,创新求实,勇于实践,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备受业内人士的尊敬与赞誉”。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是比喻最高境界的善行、最高品德和智慧的人,像水一样。因为“水善利万物”,世上水最柔顺,也最坚强。它避高趋下,不受阻碍滴水可以穿石。郭老师与水的情结实在难解难分。一滴水,一份情,体现着水利专家对祖国对新疆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上善若水”,水随人意,功不可磨!
上一篇:下一篇: